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
朋友圈
點擊瀏覽器下方“”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“”按鈕
賑貧貸乏網日報
范榮
“五一”假期,電影市場迎來觀影小高潮。一片火熱中,也有電影表現不盡如人意,甚至臨時宣布撤檔,被不少網友吐槽。
電影撤檔并不新鮮,簡單說就是以時間換空間。對于一部影片來說,口碑發酵的時間窗口就那么幾天。為了尋求更好的宣發效果,很多電影都會選擇變更上映日期,以獲取更大關注。這兩年,也有一些大片通過延期上映斬獲不俗票房。不過,相較于過去的“未映先撤”,近年來越來越多影片是在上映后宣布撤檔。比如今年春節檔,先后有四部片子經過廝殺臨時退出,也引發輿論集體追問:“打不過就跑”,管用嗎?說撤檔就撤檔,合理嗎?
從行業規則看,影片上映屬于市場行為,上映后撤檔也由片方拍板。即便因爽約出現糾紛,也視發行方等合同約定情況而定。在商言商無可厚非,但這并不意味著相關方就能任性而為,甚至將撤檔當成逆轉票房的“靈藥”。且不說于觀眾而言,臨時跑路多少有點“耍賴皮”的意味,無形之中也會降低大家的期待值與信任感。日后重映也更像是炒冷飯,大家很容易審美疲勞。更重要的是,改變檔期或許可以暫避競爭鋒芒,可對于自身品質不過硬者,時間也很難換來空間??v觀這些年臨時跑路的電影,除了極少數“以退為進”,大多都難逃“歸來仍被碾壓”的命運。更何況“無理由退貨”的多了,良性競爭的電影生態也會受影響。
“打鐵還需自身硬”。固然,一部電影的成功,離不開檔期選擇、宣發營銷等因素,但決定勝負的核心要素還是作品本身。如今,伴隨電影產業的發展,觀眾已不是影視領域的“外行”,或深或淺,都對影視作品有自己的理解與判斷。單純的“炫技”、炒話題和堆砌明星,很難再吸引眼球。想要打動人心、撬動口碑,需要拼創作、拼誠意,在內容品質上下功夫。今年以來,諸如《第二十條》《飛馳人生2》等叫好又叫座的片子,無不是以豐滿的人物形象與鮮活的故事情節,引發大家情感上的共鳴。
觀眾是識貨的,好作品是有市場的。對于中國電影來說,除了不斷規范產業生態與檔期秩序,為優質影片搭建舞臺、拓展空間,更需要創作者們拿出真心匠心,打造更多精品力作。(北京日報) 【編輯:曹子健】